專訪熊寶貝樂團+空中現場

專訪熊寶貝樂團+空中現場

說我是看著「熊寶貝」長大的,應該不過分。2006年他們發首張專輯《03:53》我就約來上了節目,後來又訪了好幾次,凡是出片,他們都會來玩空中現場,於是歷任團員我都見過,包括前前後後總共五任鼓手。掐指一算,這期節目是我第八次錄訪熊團,第七次做空中mini live。除了林生祥,熊團是歷來在我節目做過最多實況演出的樂團了。 初訪他們那年,魏駿28歲,餅乾27歲。以出道樂團來說,年紀不算小。這是因為他們花了好幾年慢慢磨那張專輯,好不容易才出手,一做就是雙張專輯的份量。或許也因為這樣,熊團雖則許多早期歌曲仍保留著青春的鮮味,音樂卻始終有著沈著的底蘊。後來熊團陣容屢經更迭,音樂也變化出更豐富的野心和肌理
繼續閱讀
專訪任將達

專訪任將達

任將達,熟人叫他阿達。我輩樂迷,包括我在內,有許多人在青春期被阿達做的事情改變了生命,主要是他主持的那家叫做「水晶」的唱片公司。 論事業經營的經濟成效,「水晶」一敗塗地,欠債累累,箇中糾葛直到多年後的現在,仍是好幾位牽涉其中的人不堪回首的人生章節。但若論「水晶」對台灣流行樂史的影響力、乃至於文化指標意義,它絕對是台灣近幾十年來最酷、也最重要的廠牌。在解嚴前後的關鍵時期,「水晶」示範了「另一種聲音的可能」。在「獨立音樂」還叫做「地下音樂」的初初萌芽的階段,「水晶」支援了一大票樂團得以發片出道。若把「水晶」的作品從歷史拿掉,那段真氣亂竄、眾聲喧嘩的時代,將會瞬間失去最最生動的主題曲。許多後來影響千
繼續閱讀
專訪「火燒島」主唱呂鴻志

專訪「火燒島」主唱呂鴻志

這集節目音樂很激烈,放開耳朵感受一下吧。 火燒島剛發第一張專輯《若是有一蕊號作正義的花》是2013年,當時我就聽了。重金屬不是我的守備區,但這幾個小青年音樂玩得很有模樣,技術很好,全台語創作,寫歌作詞也有想法,這我是聽懂了的。那年好幾位我尊敬的音樂人都提到這支讓他們驚艷的新團,後來我才曉得,當時團員都還在念書,成團不過兩年,平均年齡二十一歲。 初試啼聲,一鳴驚人,他們入圍了當屆金音獎最佳新人和最佳樂團。火燒島的現場演出也很好看,演完一場,大家都像跑完五千公尺,筋疲力竭。接下來幾年,他們參加了大大小小音樂節,磨礪默契、累積經驗,2016年底,他們發行了第二張專輯《妖魔鬼島大作戰》,錄音技術、編曲
繼續閱讀
專訪「吹音樂」執行主編阿哼

專訪「吹音樂」執行主編阿哼

認識阿哼的時候,他才二十出頭,卻已是年輕世代寫流行音樂頗有見地的健筆。兩年前他應邀加入「吹音樂」擔任執行主編,大致上凡是稍微冒出了頭的獨立音樂人,無論幕前幕後,他都做過了深入採訪。若說他是二字頭世代對台港中獨立音樂圈最熟悉的文字工作者之一,應該並不過分。 阿哼生於1992,他的少年青年時代迎頭趕上了這樣的風景:台灣唱片工業徹底崩盤、獨立音樂展演場景興起、專輯式微單曲復興、兩岸音樂市場我消彼長、聆聽行為細碎分眾化、串流成為最多樂迷使用的平台、傳統媒體失去主控權。這是一個對我輩中年人而言,陌生而繽紛的新世界。而我始終覺得,這個青年世代的音樂場景,理當由他們的同輩人做出最生動翔實的紀錄和見證。阿哼,
繼續閱讀
專訪製作人李孝祖

專訪製作人李孝祖

李孝祖大概是這兩年台灣獨立音樂圈最受矚目的製作人了。他製作的幾張專輯:草東沒有派對《醜奴兒》、LEO37+SOSS《Be Well World》、茄子蛋《卡通人物》,風格路線各有不同,卻都是標竿等級的力作。他不但是專輯製作人,也要擔負A&R兼品牌營運的工作,不免忙得團團轉。但他和音樂人的合作方式,早有長程戰略思考。這個後面再說。 談到入行,李孝祖說他家境並不富裕,身為長子,背負著家人的期待,壓力很大。他考上台北大學企管系,家人滿心期待他以後到國際四大會計事務所上班。可他在大學時候已經對那種可見的未來感到猶疑,也不認同系上瀰漫的「成功學」價值觀:他早在國中就開始玩團,聽了海量的古今搖滾樂,200
繼續閱讀
專訪南瓜妮歌迷俱樂部

專訪南瓜妮歌迷俱樂部

南瓜妮歌迷俱樂部終於出了首張正式專輯《他我》。對老樂迷來說,這真是一場漫長的守候:打從他們在26屆政大金旋獎一舉拿下四項大獎,廣受矚目以來,倏忽九年過去了。巡演唱過很多,EP出了兩張,團員走了一個,中間也曾經有一段時間大家輪流去當兵,各自找朋友來代打。 團長小青蛙(何俊葦)說:之前累積的作品其實已經可以做一張專輯了,但並不甘心走這條方便的路。但在團員陸續歸隊準備重啟專輯計畫的時候,主唱柯家洋卻進入撞牆期,寫不出東西,小青蛙於是義不容辭扛起作曲任務。他說他那時聽了很多從前未必熟悉的音樂,對合成器有了研究的興趣,便添購了器材決心學MIDI編曲,並且定期去找老朋友:Green!Eyes的主唱老王一起
繼續閱讀
專訪阮丹青談《Light薇光旅程》+四人編制空中現場

專訪阮丹青談《Light薇光旅程》+四人編制空中現場

老樂迷知道阮丹青,大抵是九十年代她當歌手的時期。她念東吳音樂系,主修鋼琴、副修理論作曲,系上前兩屆出了兩位厲害的學姊:李欣芸、是娟(後來我們叫她Macy Chen),都是不甘乖乖走傳統路線的音樂人。阮丹青說:她也抱著一起玩玩的心情去參加比賽,幫同學寫歌,參加「青春之星」拿了獎,就這樣入了行,替黃鶯鶯、張清芳、李玟寫歌。丹青歌聲也很好,中學時候就修過聲樂。後來唱片公司要簽她當歌手,她也無不可地站到了台前,出了三張演唱專輯,一度入圍金曲新人獎,唱片加一加也賣了幾十萬張,算是很可以的。 不過,世紀之交音樂產業大崩盤,她也覺得自己實在不習慣當歌星,就離開了別人眼中五光十色的「演藝圈」。最近這些年,她參
繼續閱讀
專訪茄子蛋樂團

專訪茄子蛋樂團

金曲獎之後一星期吧,我去地下室倒垃圾,鄰居一位小哥開著車停在垃圾間門口,也沒熄火就拎著一包垃圾下來。車門一打開,極大音量的歌聲湧出來:茄子蛋的「浪子回頭」。於是我知道,他們算是真真正正地紅了。 我問茄子蛋:得了金曲獎、上了電視,後來感覺最不一樣的是什麼?他們異口同聲:金曲獎為他們省掉很多解釋的工夫!原本家人長輩常常搞不太清楚他們在幹嘛,時不時還要問「什麼時候才會去上班」,現在可好,左鄰右舍三姑六婆都知道這幾個後生在做音樂還拿了獎,算是可以交代得過去了……。 不過短短半年前,茄子蛋在Live house演出,觀眾人數仍然寥寥,若有幾十人便值得欣喜。專輯去年七月發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激起什麼反應,
繼續閱讀
專訪何東洪談他的青春歌單

專訪何東洪談他的青春歌單

何東洪身分很多,算是「斜槓中年」:他在大學教書,也曾被劃為「親綠學者」。留英期間專攻流行音樂社會學,是台灣學人在這個領域的先驅。何東洪大我幾歲,解嚴那年他已在大學搞運動,野百合、反軍人干政,他都是第一線幹部。他的關注範圍很廣,他自己寫的簡介,便包括:「流行音樂研究、青年文化與政策、文化經濟學、當代批判理論、社會科學質性研究等領域」。 不過對我輩樂迷來說,何東洪的另外兩個身分恐怕更貼近也更熟悉:他曾是「水晶唱片」的製作企劃,也是師大路「地下社會」的創辦人。「水晶唱片」是他投注青春血汗的工作,也讓他揹了驚人的債務,賠掉了一大塊人生,箇中酸甜苦辣,至今說不清。「地下社會」則遠不只一間live hou
繼續閱讀
專訪流氓阿德、旭章談《溫一壺青春下酒》

專訪流氓阿德、旭章談《溫一壺青春下酒》

阿德今年堂堂邁入五十歲。歲月是最公平的,不管你怎麼對待生活對待自己,在時間面前,誰都一樣,轉個頭就老了。時間奪去青春和健康,比較好的,換來智慧。比較不好的,換來悔恨。多半的情況,兩種都有一點。 於是我們聽到《溫一壺青春下酒》,一個rocker進入熟齡見過江湖風霜的自我見證。阿德的歌聲益發蒼勁,一開口就直擊心臟。歌詞浸滿了歲月沈澱下來的故事,那些想忘而不能忘的,想得而不可得的,辜負和被辜負的,都在他的歌聲裡,不遮不掩,徐徐唱來,自然催人淚下。 延續上張專輯《無路用的咖小》,這次阿德仍然找了幾組青壯世代的音樂人一起製作編曲伴奏,囊括了九十年代以降台灣獨立音樂圈好幾代人閃亮亮的班底:有睽違多時的昆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