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鄭宇辰談Empty Orio+空中現場

專訪鄭宇辰談Empty Orio+空中現場

鄭宇辰,過去16年大家認識他的身分都是「滅火器吉他手」。從青春期玩到準大叔,滅火器和宇辰的人生緊密糾纏,難分難解。滅火器的主要創作集中在楊大正身上,樂團的磨合與相處方式也早有默契。這些年,宇辰時不時會寫些音樂片段,心裡隱約覺得總有一天要做張個人專輯,卻因為滅火器的工作已經讓大家都忙得無暇他顧,這事就無限期擱下了。 去年2017,宇辰終於正式開工,錄製這張個人專輯《Empty Orio》。他趁滅火器工作的空檔錄音,而當滅火器總算辦完世界巡迴演出,主唱大正年底當了爸爸,又跑去拍戲,大家講好暫時休息一陣,宇辰便得以完成這樁他口中「逃避了太久的一件事」。 他說,和滅火器的哥們兒相處已經很耗精神,這次他
繼續閱讀
專訪羅思容談《落腳》

專訪羅思容談《落腳》

或許因為思容很晚才成為歌手,在那之前,她有很長很長的時間慢慢沈澱、慢慢積累、慢慢思索,於是一出手,就有可觀的底蘊和火侯。她的作品不算多,但張張都好。上張專輯《多一個》為女性詩人作品譜曲,成色亦佳,其中「南無撿破爛菩薩」(隱匿原詩,葉覓覓MV導演)是我近兩三年上課講演關於「詩與歌」這個題目必放之歌,也總能引起觀眾的歡樂反應。 新專輯《落腳》樂手班底仍是熟悉的「孤毛頭」,核心成員是吉他手David Chen和阿燦、大提琴兼double bass陳主惠、鼓手鍾成達、口琴Conor Prunty,他們為思容的詩歌找到了最適切的呼吸和律動,就像山風海雨,一切水到渠成。另外,還有許多高手和好友助陣,包括張
繼續閱讀
紀念郭宗韶(1950–2017),台灣最重要的貝斯手

紀念郭宗韶(1950–2017),台灣最重要的貝斯手

請找出手邊任一張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台灣流行音樂專輯,翻開內頁看一下樂手名單──我相信,你極可能會看到「貝斯:郭宗韶」這幾個字。他的貝斯和黃瑞豐的鼓,就是貫串台灣流行樂黃金盛世的心搏。再加上鍵盤兼編曲陳志遠、陳玉立,吉他手游正彥、翁孝良、倪方來,這幾個名字,便包下了樂壇不只半壁江山。 2018金曲獎頒獎典禮在6月23日舉行,兩天前,郭宗韶週年忌日剛過(他是21日逝世的,節目中講錯了,謹此更正)。金曲獎頒給大家口中的「阿嬌老師」一座特別貢獻獎,由他的多年戰友,鼓手黃瑞豐代領,全場起立致敬。這座獎的肯定,就跟去年金音獎的傑出貢獻獎一樣,來得實在晚了些。但若因此能讓更多人認識這位台灣流行樂史最重要的貝
繼續閱讀
專訪鄭興+空中現場

專訪鄭興+空中現場

初次聽鄭興唱歌,是去年2017的政大金旋獎。他上台唱自己寫的「愛情朝九晚五」,很好聽,臺風很穩。後來評審一致同意頒給他最佳作詞,並列名三位「金旋創作大賞」得主之一。金旋獎也牽成了一段合作機緣:同一天得獎的創作歌手奕超後來和鄭興變成朋友,兩人在他的首張專輯合唱了「風吹過羅斯福路」。 那天晚上,是我把獎座頒給鄭興的,他非常非常高興,還在臉書寫了篇很感動的心得,說這對他意義重大。我才知道原來鄭興是陸生,到政大傳播學院念碩士,早在兩年前他就因為老師鍾適芳的鼓勵,寫信邀過我去看他在女巫店的演出,還送了我他的demo。慚愧,我對這件事毫無印象(此事不能牽拖別人,多半是我自己看過就忘了),那張demo搞不好
繼續閱讀
專訪CMO樂團談《直美》

專訪CMO樂團談《直美》

CMO樂團以野心宏大的概念專輯《直美》入圍金曲獎原民最佳專輯,這天他們來了六位團員,加上企劃統籌夏奇拉,熱鬧開心,絕無冷場。 《直美》是CMO主創人蘇瓦那(阿美族)對自己生命中最親近的三位女性長輩:母親、阿姨、乾媽做了田野採訪之後,根據她們各自曲折的生命史,創作出來的概念專輯。向他所謂「直韌」的阿美族女子(即專輯《直美》命名來由)致敬,她們在艱難的時代努力求生,生養子女,歷盡辛苦波折,仍然樂觀大度。CMO動用了宏大的製作規格,多元的編曲風格,每位團員都身懷絕技,貢獻了最精采的表現,還加上客席音樂人助陣,一路聽下來,耳朵很忙,心很滿。 CMO不只是樂團,也總是善於把音樂概念延伸到劇場演出。他們把
繼續閱讀
金曲原民篇──專訪瑪蓋丹、台玖線樂團馬詠恩、古伊

金曲原民篇──專訪瑪蓋丹、台玖線樂團馬詠恩、古伊

繼續專訪今年入圍金曲獎的原住民音樂人,還有精采空中現場。認識他們的,聽了會更喜歡。不認識他們的,也會一聽成主顧,別放過大開耳界的機會。 邵族青年瑪蓋丹的《美好的,怎麼了?》入圍獎金曲原民最佳演唱人,台玖線樂團的《有我陪伴》入圍金曲獎原民最佳專輯,都是很值得一聽的佳作。 邵族是台灣原住民山區人口最少的一族,總數不滿八百,世居日月潭畔。瑪蓋丹說:小時候他總以為日月潭就是大海,對面水社閃爍的燈光,應該就是香港了吧!沒有離開故鄉之前,他不知道自己這一族的人數放在島上竟然顯得這麼少、自己的文化竟然如此珍稀。經歷許多原民青年到都市工作都承受過的衝擊和思考,也見識了其他原住民族的文化,他決心好好把族語和部落
繼續閱讀
專訪 Matzka談《Matzka Station》

專訪 Matzka談《Matzka Station》

講到Matzka就想到雷鬼,講到台產雷鬼就想到Matzka。 從他和樂團2010年發行出道作,歷經兩張樂團專輯、兩張個人專輯,我和這位排灣族搖滾青年認識八年,當初還是單身呢,現在小孩都兩個了。我和他聊過好幾回,一路看他憑這條獨特的音樂路線、堅實的音樂基礎和演出功底,繞著地球去過好多地方,作品也愈來愈成熟,我是衷心為他高興的。 新專輯《Matzka Station》讓我們等了兩年多,比起前作單飛的首張專輯《東南美》,這次Matzka洋溢著遊戲氣質,整張專輯聽下來,心情會很好,但音樂功夫可一點兒不含糊。他繼續深入雷鬼的脈絡,仍和老朋友、也是家人的荒井十一(他倆的太太是親姊妹)合作製作,糾集一群頂級
繼續閱讀
專訪桑梅絹、8664 Paliulius +空中現場

專訪桑梅絹、8664 Paliulius +空中現場

這星期開始,會陸續邀訪今年入圍金曲獎原住民歌手、專輯的音樂人,讓大家聽聽這些厲害的作品。 桑梅絹,屏東三地門青山部落排灣族人,多年來都在部落教唱古調,也是老人家心目中不作第二人想的古調傳人,連原本女性不能唱的歌,也都教給了她。去年,由資深音樂人韓賢光擔任製作人的個人專輯《渲染》終於問世,專輯名稱正是她族語名字的意思。《渲染》入圍原民語最佳歌手、最佳專輯,許多人要找來補聽,CD卻都賣光光了,市面上已經斷貨,只能在數位平台聽到了。 但我真心推薦各位找來聽一聽:韓賢光被桑梅絹的歌聲震撼,決定用「交響樂」的概念為她編曲,並廣邀樂壇各方老仙助陣,果真做出了大氣細膩的音場。說真的,桑梅絹光靠她的歌聲,只要
繼續閱讀
專訪「風潮音樂」創辦人楊錦聰

專訪「風潮音樂」創辦人楊錦聰

怎樣用兩個小時講三十年?這是我的任務。怎樣讓三片CD裝進三十年?這是「風潮」剛剛完成的任務。 是的,「風潮」這家唱片廠牌,一步步來到第三十年了。他們出版三片CD附高解析音檔USB碟的紀念專輯《風潮三十 / 美好年代》,由創辦人楊錦聰、音樂總監吳金黛、企劃總監于蘇英各自選出在風潮這些年,對自己最有意義的曲目,總共四十一曲,再附上他們親口談這些音樂人的「有聲故事」和圖文並茂的附冊。光從這三張選曲思維各自不同、內容幅員包山包海(這四個字不是譬喻而是事實,這些年吳金黛領銜製作的田野錄音,確實上山下海跑遍了全台灣)的精選輯,你不難感受到「風潮」這個品牌在台灣樂壇拓出的一大片原本幾乎不存在的類型音樂領土,
繼續閱讀
深度專訪詞人武雄

深度專訪詞人武雄

想來想去,武雄應該是當今台灣我最敬佩的詞人。不只因為他寫了我畢生摯愛的「點煙」(而這集節目竟然來不及講這首歌的故事!),也不只因為他為那麼多天王天后寫了那麼多了不起的歌。佩服武雄,也因為他對寫詞這門手藝之所以講究,念茲在茲的,永遠是能不能為這首歌、為這個歌者創造出獨一無二,卻又水到渠成的「氣口」。他服務的歌者,風格路線之多元,堪稱我所知道的台灣詞人同行之中「守備區」幅員最廣的作者。武雄深知流行歌曲的市井趣味,卻也有著極厚實的文史知識底蘊,這讓他的詞可以深入淺出,可以熨帖周到,內力深沈而猶能雅俗共賞──同行都知道,這是多難的境界。 認識武雄大概是1995年為《羅大佑自選輯》寫文案那會兒,後來這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