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DJ小樹

專訪DJ小樹

去年十月,初次邀DJ小樹 Tree Chen 來上節目,請他介紹新銳台灣獨立音樂,果真沒有讓我們失望。那時候我就決定,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找他來上節目,更新一下台灣獨立音樂最前線的進度。這麼說吧,我和當下台灣獨立樂壇時新風潮的接軌,大抵都靠小樹了。 這期節目不只介紹了十多首台灣新銳音樂人生毛帶角的作品,也順帶宣傳剛剛開跑的「活屋十講」系列活動。就我看,這是一個大規模的,企圖重建當代台灣流行音樂論述的嘗試,而從剛剛辦完的第一場視之,成果應該會很可觀。(揭露:下一場「活屋十講」就是昏鴉樂團要和我本人對談啦,歡迎踢館吐槽) 最後借用一下去年寫的幾段文字,現在仍然適用: 認識小樹也有十幾年了,曾經一起坐在
繼續閱讀
專訪巴奈+空中現場

專訪巴奈+空中現場

上次在錄音室見到巴奈,是去年的事了。我還在News98,巴奈他們靜坐剛滿180天,我記得她走進剛剛搬到樓上還在裝修的錄音室,眼神有幾分疲憊。放到「我願是你的風景」,巴奈就哭了,之後她一面哭泣,一面在哭泣的空檔唱歌,完成了那期節目。那是我做廣播多少年以來,當著我的面流下最多眼淚的來賓了。 事隔兩百多天,幾經驅趕,靜坐現場已經搬到台大醫院捷運站出口,又經歷了柯P下令的一波掃蕩,他們現在暫時縮小靜坐範圍,捷運收班之後就空出現場,撤到一邊,巴奈說,也不要給人家夜班守衛難辦事,先這樣就好。 這天巴奈是直接從靜坐現場趕來錄音的。她揹著吉他走進電台,氣色很好,幾乎可以用「容光煥發」形容。她說:在凱道吃得好,
繼續閱讀
我的母語聆聽史

我的母語聆聽史

這期節目,分享一下我的聆聽歷程。 我在台北市南區出生長大,父母都是「外省人」。直到上高中,同學朋友亦多半是類似出身背景。入伍當兵以前,我的人生大抵不出以瑞安街復興南路口的老家為圓心,半徑四公里的那個圓。外公外婆家、幼稚園、小學、中學、高中、大學,都在這個圓裡面。 我開竅得晚,很遲很遲才意會到電視電影和調頻廣播裡的語言,並不是大部分台灣常民的語言。1987年解嚴,朱高正在立法院用台語質詢行政院長俞國華,底下老立委拍桌起哄要他下台,他說「我講我媽媽教我的話,有什麼不對?」轟傳一時。那年我十六歲,再怎麼遲鈍也不可能沒有感覺到壓抑了數十年的情緒終於釋放。 福佬話,客家話,和更邊緣的原住民母語,始終都有
繼續閱讀
林生祥、鍾永豐談不只二十年音樂人生

林生祥、鍾永豐談不只二十年音樂人生

五月、六月,林生祥要連辦三場「出道二十年」企劃演出,兩套完全不同的節目。當初他做這樣的規劃,我是有點兒犯嘀咕的:去年才辦了「菊花夜行軍十五週年」三千人演出,把所有能動員的力量都動員到極致,才好不容易完售。現在演出市場飽和,資訊過剩,這麼近的時間連辦三場,還分兩套節目,若不是死忠粉絲,恐怕根本無法也無心分辨,更不容易連跑兩場。 果不其然,雲門劇場的兩場「不插電」演出門票已近售罄,Legacy Max規模更大、精銳盡出的「生祥與朋友鬥陣演唱會」票房卻推得辛苦。生祥天天在FB上寫回憶錄催票,我們這些粉絲一面替票房著急,一面又偷偷希望他多寫一點。 這天錄音前問到售票狀況,他說:不管了,賣多少算多少吧,
繼續閱讀
1988台灣歌壇女神之齊豫篇

1988台灣歌壇女神之齊豫篇

1988年,二十八歲的齊秦和哥們兒組成「虹」樂團,並且開張「虹音樂工作室」。他說:「虹」這個字拆開,就是蟲子在工作。第一代「虹」陣容非常經典:主唱兼節奏吉他齊秦,主奏吉他江建民,貝斯劉天健,鼓手徐德昌,鍵盤涂惠元,後來都變成了獨當一面的樂壇台柱。 齊秦說服了姊姊齊豫,和哥們兒一起試試看,做一張不一樣的唱片。他擔綱製作並且還可以作曲,歌詞不用擔心──齊豫要發片,還愁沒人寫詞嗎?果然,後來專輯出現了李宗盛、王新蓮、陳克華、詹德茂、陳桂芬這些超級高手。齊秦也寫了一首詞,齊豫則親自寫了兩首,包括專輯標題曲。 這是齊豫出道近十年以來,第一張完全沒有李泰祥的專輯。整張《有沒有這種說法》編曲大任交給涂惠源,
繼續閱讀
1988台灣歌壇女神之陳淑樺篇

1988台灣歌壇女神之陳淑樺篇

這一年,陳淑樺、李宗盛、陳昇,這三個同齡人,都剛滿三十歲。 陳淑樺1966年童星出道,是三人之中最資深的。李宗盛在滾石製作部,連續做了張艾嘉《忙與盲》、潘越雲《舊愛新歡》、周華健《心的方向》,戰功彪炳,在圈子裡站穩了位置。陳昇呢,剛離開綜一唱片的製作人職務,轉到幕前當歌手,簽到滾石唱片發了個人首張專輯《擁擠的樂園》,市場反應一般般。 1986年底,陳淑樺的專輯雖然仍由EMI發行,唱片製作卻轉到了滾石的團隊,首發作品是鈕大可製作的《等待風起》(1987),其中那首「像我這樣的單身女子」,是李宗盛和陳淑樺初次合作。1988年,陳淑樺整張新專輯都交給李宗盛製作,《女人心》的封面寫著「一位都會女子的午
繼續閱讀
專訪「農村武裝青年」阿達、俐君+空中現場

專訪「農村武裝青年」阿達、俐君+空中現場

2017年底,民謠搖滾團體「農村武裝青年」發行了新專輯《根》。我猜認識他們、聽過專輯的人恐怕還不夠多,於是有了這期節目。 上次在播音室錄訪「農村武裝青年」好像也沒多久,誰知道,一晃眼九年過去了。這九年,只有主唱兼主創阿達(江育達)是始終固定的成員,樂團組成歷經多次變動,現在是六人編制,好幾位團員都能玩不只一種樂器,於是「農武」成為融合民樂和民謠搖滾的不插電樂團,樂器包括木吉他、月琴、大提琴、口風琴、小提琴、二胡、柳琴、中阮、中國笛、嗩吶、鑼鼓、手鼓……光看這樂器編制,就知道他們的音樂歷經曲折的演化,肯定下過死工夫,也有過可觀的磨合。 那個先不提,且說阿達。九年過去,那個社運場合幾乎無役不與,以
繼續閱讀
專訪吳汶芳+空中現場

專訪吳汶芳+空中現場

吳汶芳長得甜,歌聲好,吉他功夫不差,又能寫詞作曲,而且出手並非凡品。她寫的「孤獨的總和」唱遍大街小巷,在唱片工業全面崩潰的時代,吳汶芳簡直是大家夢寐以求的「全方位才女」。 然而她對自己總是沒什麼把握,2015年發了首張專輯《汶亂,卻美好著》評價頗好,卻與金曲提名失之交臂,想來對她是不小的打擊。我們覺得她後勢看好,必有可觀,她卻跌入深深的低潮,寫不出歌,又結束了七年的戀愛,整個人掉進自我懷疑的深淵。 後來的故事她說了很多遍:一個朋友邀她去衝浪,一輩子沒摸過衝浪板的吳汶芳,和朋友摸黑開車上路。她浸在海裡,目睹太陽從海平面升起,把一切染成金黃。那一剎那她掉下眼淚,覺得天寬地闊,個人的糾結都不算什麼了
繼續閱讀
專訪Lenny郭達年

專訪Lenny郭達年

若你不認識郭達年Lenny,這期節目你會遇到一些初聽或許不好下嚥的歌,還有信息密度很高,必須豎著耳朵聽纔能大致領會的口音比較重的港式普通話。那麼請試試把自己「歸零」,帶著好奇聽聽看,或許會有意外的收穫。 誰是郭達年?他是香港傳奇樂隊「黑鳥」的創始人,一位年過六旬的安那其,也是我青春時代的啟蒙者之一:當年台灣水晶唱片引進黑鳥的專輯《民眾擁有力量》,並邀請他們來參加「台北新音樂節」,那場演出之狂暴完全超乎我想像,那捲錄音帶更是和我聽過的所有搖滾樂流行樂都截然不同,粗糙然而生猛,揉合西方民謠、搖滾的翻唱和東方民樂的元素,再加上強烈的抗爭意識。算起來,那應該是我認識的第一張堪稱「抗議歌曲專輯」的中文唱
繼續閱讀
專訪馬毓芬

專訪馬毓芬

我常說:流行音樂這一行的豐富美好,靠的不是橫空出世的全能天才,而是在每個專業環節專精貢獻的專才,聯手成全台前的藝人和他們的作品。他們的名字往往並非家喻戶曉,但若沒有他們,這個行業恐怕什麼都做不出來。 馬毓芬就是這樣的專才:她由哥哥馬兆駿引薦入行,從合聲工作開始,後來也當過出片歌手,在八十年代末出過幾張專輯,滿受歡迎,但她並沒有「當明星」的熱情,於是回到幕後,多年來留在這一行,從專業合聲到合聲製作、演唱指導、專輯製作,經她調教的歷代天王天后不可勝數,這期節目,我們會挑幾首特別有意義的,讓她說說那些歌、那些人的故事。 入行三十多年,馬毓芬終於要走到台前聚光燈下,辦一場個人演唱會。她卻說:她不想叫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