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恩足+空中現場

毛恩足+空中現場

毛恩足媽媽是屏東排灣族,爸爸是1949來台灣的浙江人。他從小在眷村長大,對母親的血統和原鄉種種幾乎一無所知,直到很久很久以後,他才決心去部落尋根。他跟父親說:上半輩子我當外省人,下半輩子就讓我當原住民吧,他的父親微笑說:好。 毛恩足曾經酗酒沈淪,過著醉生夢死自我放棄的人生。有一天他宿醉醒轉,發現自己倒在路邊,完全想不起自己怎麼會在那裡。他想:我不想用這樣的方式死掉。於是終於振作起來,學習做一個有用的人。他曾經在pub唱歌而認識了劉偉仁,當了一陣子阿zin的跟班,也是「劉偉仁聲音藝術學校」的第零期學員。 說起來,要過墮落的人生,你也很難拼得過阿zin,要比爆噴式的才氣,更難,想來那段幫阿zin拎
繼續閱讀
王宏恩Biung+空中現場

王宏恩Biung+空中現場

上次在電台訪問王宏恩 Biung,是2005年的事了。第一次訪他,則是2002年,他剛拿下金曲獎「最佳方言男演唱人」(對,當年還是這個名稱),我呢做「音樂五四三」也沒多久。我們當然都不知道,接下來的人生,還要迎接多少曲折。 十幾年過去,中間我們遇過一兩回,只是打打招呼,來不及聊什麼。不過我每遇到他的消息,總會關注一下:Biung去演了電視,主持了節目,努力在娛樂圈立足,有一段時間,音樂似乎都不再是他的事業重心了。 2015年,他去對岸參加「中國好歌曲」,一路戰到總決賽,一首「夢想的顏色」創下四億人次點看的紀錄。四十歲的Biung,終於嚐到了「暴紅」的滋味。 這下總該名利雙收了吧?不不不。他說:
繼續閱讀
深度專訪張惠妹

深度專訪張惠妹

節目錄音檔:https://goo.gl/mcbn4M 去年五月金曲獎頒獎禮,張惠妹唱了十分鐘的張雨生組曲向恩師致意,唱到最後的「我期待」,她已經止不住地哽咽,幾乎唱不下去了。 我在錄音室播著那段實況,關著麥克風,阿妹一面聽一面說:那天她支氣管炎大發作,已經在醫院打了三天點滴,醫生勸她別唱,不能唱,她卻說這場演出太重要,非唱不可,無論如何要想辦法讓她上台。在後台等著的時候,她聽到了張雨生的遺音,當場眼淚就幾乎忍不住了,卻還是挺著挺著,直到最後的最後,才終於崩潰。 那天我在底下觀眾席,一面拭淚一面左右張望,發現整個小巨蛋都在哭。阿妹的這次演唱或許不是最專業的,卻是她畢生最動人的演出之一。 我問她
繼續閱讀
深度專訪彭佳慧

深度專訪彭佳慧

「敲敲我的頭」是當初我對彭佳慧最有印象的歌,後來才知道那是劉偉仁寫的。劉偉仁,我們叫他阿zin(阿仁的台語發音),是眾所公認的鬼才,也是眾所公認的神經病,除了音樂,他的人生各個面向都是一塌糊塗。 直到這天訪了彭佳慧,我才知道「敲敲我的頭」原本歌名是「淫蕩娃娃搖搖頭」(只有阿zin想得出這種見鬼的歌名),當年彭佳慧和阿zin都在EZ5駐唱,阿zin時不時晃到門口條凳拎著吉他邊抽煙邊唱歌,這首歌就是她在門口聽到阿zin唱的。 「喜歡的話,這首給你拿去唱。」阿zin聽說彭佳慧正在準備收歌做新專輯,很慷慨地說。過了一陣子,她很開心跑去找阿zin要demo,卻在阿zin家看他喝了四小時的啤酒(彭佳慧雖然
繼續閱讀
深度專訪安溥

深度專訪安溥

安溥:「我一直缺乏簡短有力的敘述(能力),我是一個很不擅長產生slogan的人,這是我在消費年代裡面的弱勢。」 我:「我完全同意。」 安溥:「揍你!」 是啦,對岸樂迷親熱地叫她「話簍子」或者「話癆」,曾經的張懸,現在的安溥,總是能把貌似簡單的事情愈說愈複雜,可是和她聊過這麼幾次,她繞來繞去地說著那些她很在乎的事,也是因為她總是想得很多,並且往往不憚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前後左右把事情看清楚想仔細吧。生產slogan是用總結式的語言達到煽情的目的,安溥卻是叨叨地說個不停,並且也很願意停下來側耳聆聽對面的聲音,再繼續叨叨地說下去……。 這樣說吧,安溥是不怕麻煩的,甚至該這麼說:她始終都在自找麻煩,她
繼續閱讀
深度專訪陶喆

深度專訪陶喆

2017是陶喆出道20週年。其實在1997年出版同名專輯,以「飛機場的10:30」、「沙灘」橫空出世之前,陶喆已經在音樂圈做了好幾年幕後工作,磨練製作、編曲、錄音、配唱的本領。所以他一出來,就是鬚爪俱全的狀態,毫無生澀之味。 身為陶大偉的兒子,大家總以為老爸會栽培他幫助他的演藝工作,陶喆卻說:在他的成長過程,父親總是很忙,沒有太多時間陪他。小時候偷彈爸爸的吉他還會捱罵。後來他赴美讀書長住,和父母分隔兩地,試著做音樂,作品也極少得到父親的贊許,總是被打槍,說你這個還不行,差遠了……。 節目裡我們聊到父親帶給他的影響,放了陶大偉35年前借用京戲花臉唱腔和文武場樂器、讓編曲人陳志遠煞費苦心的「猜猜我
繼續閱讀
專訪拍謝少年+空中現場

專訪拍謝少年+空中現場

2012年初次聽到《海口味》,就對這個「虱目魚樂團」很有好感。首先他們的設計物形象非常到位,看到虱目魚就想到南台灣,想到海產店,想到台啤,還有鹹鹹的海風。當然,這三個年輕人幹出來的台語搖滾,氣場強大,旋律漂亮,「台十七」、「深海的你」都是會黏在腦裡的好歌。 誰知道一眨眼五六年過去,他們才出了第二張專輯《兄弟沒夢不應該》。三位弟兄都出社會打滾好幾年,有人教琴,有人辦音樂祭,有人在食品業工作,持續堅持每週練團寫歌,過了三十歲的關卡,玩音樂不再光憑暴衝的少年心氣,出手更不能輕忽。 首先釋出的「兄弟沒夢不應該」長達十分多鐘,器樂演奏是一氣呵成的同步錄音,對身心與默契都是絕大的考驗,然而他們做得漂亮極了
繼續閱讀
深度專訪柯智豪

深度專訪柯智豪

認識小豪也有十幾年了。「交工樂隊」末期,他以吉他手身分加入,和二胡蕭詩偉做了一陣子團員,來不及推出錄音作品,交工解散,他也順理成章變成「好客樂隊」的成員,參與了幾張很棒的專輯。後來,我又認識了他的另一個團「歐噴愛」──「塑膠味」、「招潮蟹」都是令人懷念的金曲啊。近年,他找fish、小各成立電音民樂組合「三牲獻藝」,企圖用21世紀的聲音重新組織、探究台灣民樂,極是厲害。算起來,小豪的音樂類型守備區之廣,可能是我認識的音樂人裡數一數二的,知識儲備和技術實力都令人咋舌。 然而小豪的日常,是數不清的音樂幕後工作企劃:公部門各種儀典節慶的音樂設計,從燈會到101煙火秀到世大運開幕式;大大小小的電影和劇場
繼續閱讀
深度專訪李志

深度專訪李志

李志在錄音室裡坐定,表情悠悠地,低眉微笑。這天台北寒流,外面氣溫九度,Alian的錄音室空調也是出了名的強,他和陪同的巡迴經理人一身裹得嚴嚴實實。前兩天才看到他在網上貼了台中的照片說:「抵台兩日,大家紛紛表示台灣是個好地方,就是屌天氣和南京一樣冷……」。 他低沈的菸嗓講起話來也是悠悠的。我得把麥克風音量推大一點兒,纔能收清楚。他抬起眼,不勝感慨地說:上次坐在電台直播間裡受訪,應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直到節目最後,他才更正:說錯了,上次電台訪問是2007年,十年前。十年、二十年,對他來說,心理距離大概是一樣的恍若隔世。 李志是出了名的不愛受訪,他出道迄今從未簽給任何唱片公司經紀公司,出片巡演一切自
繼續閱讀
陳昇談《南機場人》

陳昇談《南機場人》

>> 完整未剪輯版補聽 短短四個月,陳昇在備受好評的《歸鄉》之後,再接再厲出版了《南機場人》。《歸鄉》是他沿濱海公路回到彰化濁水溪下游溪洲老家的旅程,《南機場人》則是剛好另一個方向的旅行:他把眼光投向「外省人」族群,從少年時代以來啟發他的藝文人、電影人、音樂人,到眷村裡的老芋仔,還有那些總想著一有機會就要遠走高飛的哥哥姐姐,有的會讀書就留學去了,有的只會打架就跑船去了,有的會動腦筋於是做生意去了,也有一路江湖曲折簡直變成家族恥辱的那個阿姊,後來嫁了美國人,日子過得比誰都好…… 。 之所以這麼快就要錄完這張專輯,也是因為陳昇三十幾年的另一個家:同樣在大範圍的「南機場」區老公寓裡的麗風錄音室,即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