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公社小柯(柯仁堅)談《亞洲衝擊》與搖滾人生30年

濁水溪公社小柯(柯仁堅)談《亞洲衝擊》與搖滾人生30年

小柯在這集節目正式宣布了重大消息:2019年濁水溪公社成團三十周年,他們會發行第十張專輯,之後,濁團將在2020年正式解散。小柯說:他對這個社會,已經沒有什麼話要說了。 這並不是衝動或出於無奈的決定。事實上早在2010年濁團二十周年的時候,小柯就有了這樣的打算:他在腦海中規劃了幾張專輯,一步步把想講的都講完,然後告別。目前看起來,一切都跟著他的規劃走。從《鬼島社會檔案》(2012)、《鄉土.人民.勃魯斯》(2014)到《亞洲衝擊》(2017),濁團的野心和氣魄都愈來愈大,一路聽到新專輯的終曲「永遠存在的台灣」壯闊的尾奏,眼前倏然浮現玉山主峰的雲海……在這之後,一時確實也說不出什麼了。 小柯
繼續閱讀
陳德政談《我們告別的時刻》與他的青春歌史

陳德政談《我們告別的時刻》與他的青春歌史

2018年,陳德政出了第三本散文輯《我們告別的時刻》,年底,他也將滿四十了。他說:這是他寫得最投入、耗時最久、用力最深的一本書,把記憶的雷達探向更早更早的所在,探往最初的來處。書裡的每首歌都是一把鑰匙,樂聲響起,那扇通往青春的門就打開了。 既然這次是從蒙昧少年最初的歌樂記憶寫起,我們聊的也就不再是他初初為大家所知的英倫搖滾,或者後來他浸淫頗深的紐約音樂場景,更不是他上一本書浪遊世界的故事。我們的開場曲是「烈火青春」,當時才十歲的陳德政聽到歌裡唱的「搖滾」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但那嗓音高亢的男孩和激昂的吉他和鼓,向他展現了一個莫名誘人的世界,那時他還不知道,再過不久,他便會一頭栽進去那世界,再也
繼續閱讀
專訪卑南歌手徐宏瑋DiyanDi、製作人董一明 + 空中現場

專訪卑南歌手徐宏瑋DiyanDi、製作人董一明 + 空中現場

徐宏瑋DiyanDi,來自台東卑南鄉下賓朗(Pinaski)部落,住民一百多戶,人口四百。《摩登原人》的製作人、編曲人、吉他手董一明和徐宏瑋是同部落的鄰居(董一明有一半卑南族血統),不過小時候彼此不熟,直到多年後董一明回到部落老家,兩人才重新認識。 董一明是「海豚樂團」的吉他手,也是最年輕的團員。講到「海豚樂團」,走過九十年代台灣獨立音樂洪荒時代的老樂迷,應該都不陌生。翻看人員名單,發現他也找了「海豚」老團員來助陣。聽完整張專輯,他們畢竟是一路聽老搖滾過來的,在編曲演奏上聽得出師承和講究,但另一方面,也還是留著徐宏瑋的野氣和稜角,並沒有把音樂打磨得過度光亮油滑,這是好的。 徐宏瑋說,他剛開始寫
繼續閱讀
DJ袁永興談環遊世界聽的歌,還有廣播人生30年

DJ袁永興談環遊世界聽的歌,還有廣播人生30年

認識袁永興,是1990年暑假,我們那時都大學二年級,都是二十歲(他大我半歲,我們同一屆),都在「中廣青春網」上廣播DJ訓練課程。後來我們都通過了考試,成為儲備DJ,起初他和鍾大澐一起主持節目,然後在深夜時段有了自己的節目。我呢因為家母是青春網總監,她的長官覺得應當避嫌,我一直沒能擁有自己的節目,而是在藍傑、于婷的節目長期擔任固定客座來賓。等到真正有了自己的節目,要再等上好幾年,加入短命的「大樹下」電台,那是另一段說來話長的故事了。 一眨眼快三十年,袁永興和我都還在做廣播。歷來他總共入圍24次廣播金鐘獎,拿下六項獎座,並且十度擔任金曲獎評審,和數不清的各類音樂獎項評審。他寫樂評,寫樂壇文化觀察,
繼續閱讀
專訪鍾玉鳳談《擺》

專訪鍾玉鳳談《擺》

「擺」就是鐘擺的擺。它是度量時間的工具,也是鍾玉鳳這些年反覆於傳統與當代、台灣與世界、自我與他者之間的修行之路的象徵。 認識鍾玉鳳,大抵是她參與林生祥《臨暗》專輯那陣子,一眨眼十幾年了。我印象中的她,總是颯爽而有俠氣。懷中的琵琶便是所向披靡的兵器,一出手,四方震懾。這位琵琶女俠花了十二年終於錄完個人首張專輯《擺》,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帶著琵琶出去和不同文化的音樂人「對打」:印度、印尼、瑞典、埃及、美國……,這麼一輪一輪深入「敵陣」打下來,她也進入異文化歌樂的律動、呼吸、線條,習得許多心法。而在高手較量的時候,她懷裡的這支琵琶,竟也變成了別人眼中「台灣」甚至「亞洲」音樂文化的代表,一出手就得有
繼續閱讀
四分衛樂團虎神、阿山+空中現場

四分衛樂團虎神、阿山+空中現場

四分衛成軍的1993年,他們還不叫四分衛,叫Hexagon(六角形),這團名一看就會念的樂迷,應該是不太多的。顯然阿山學生時代當英文小老師的經歷不是浪得虛名。那一年,總統還是李登輝,台北市長還沒直接民選,新加坡辦了「辜汪會談」,年底爆發尹清楓命案,張學友「吻別」唱遍大街小巷。 這一年,虎神和阿山相繼退伍,各自上班。他們原是復興美工畢業,都有一身靠視覺設計行業賺錢的好本事,可他們偏偏不甘願,還是想玩樂團。一開始,也沒想要寫自己的歌,只覺得若是能去天母「犁舍」之類地方賣唱,那就太酷了。真正組了團,練了歌,才發現賣唱生涯遠比想像中的門檻高得多。 但是既然開始玩了,他們也沒打算放棄。他們和當年所有玩團
繼續閱讀
專訪董事長樂團+空中現場

專訪董事長樂團+空中現場

一眨眼,董事長樂團成軍跨過二十周年了。從狂飆青年到搖滾大叔,他們不只愛棒球、善飲酒,更堅守玩音樂的紀律:多年來,不管風雨陰晴,他們固定每星期聚會練團兩次,從未中斷。 2017年底,他們出版新專輯《祭》,算是擴大、延伸了2010《眾神護台灣》開創的「民俗搖滾」路線。他們和資深詞人武雄一起細細琢磨詞曲咬合、遣詞造句,也和老搭檔「九天民俗技藝團」有精采的共演。二十多年的樂團人生沒有白混,董事長的技術、默契、火侯都在「熟成」狀態,民樂的鑼鼓、嗩吶、哨角和搖滾的鼓、吉他、貝斯搭在一塊兒,原本可能出狀況打架打成一團,他們竟然輕車熟馬地克服了。專輯裡幾首混合民樂的實驗,音場澎湃而完整,非積累多年功力不足以致
繼續閱讀
專訪李德筠+空中現場

專訪李德筠+空中現場

知道「南瓜」李德筠是早在她出第一張個人專輯之前:陳永龍的《海岸線》收了他倆合唱、李德筠創作的「來來來」,一聽成主顧:好久沒聽到這樣才華橫溢的詩行入歌了。 後來她出了個人專輯《價值觀 Vol. 1》,陸續得了對岸華語金曲獎「最佳新人獎」和華語流行音樂傳媒大獎「年度最佳民謠歌手」。發片未久,她帶著吉他來上我節目,現場彈唱幾首歌,我乃知道她手底功夫很是要得──原來李德筠學生時代就是吉他社台柱,苦練過古典吉他和父母輩的西洋金曲。 兩年過去,她跟著「野火樂集」四處巡演,繞了地球一圈,又投身舞台劇,在「偽婚男女」飾演一位夢想能夠登台演出的同志歌手。李德筠的同志身份並不是秘密,她的家人也都OK,反倒為了這齣
繼續閱讀
專訪雅維茉芮+全樂團空中現場

專訪雅維茉芮+全樂團空中現場

雅維茉芮Yawai Mawlin是泰雅族姑娘,老家在苗栗泰安鄉斯瓦細格Swasieq部落,那便是這張專輯名稱的來由。光憑她的歌聲和模樣,不容易想像這個大女孩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之前收錄在風和日麗唱片行《Pillow Songs》那首「睡吧睡吧我的孩子」就是寫給小朋友的搖籃曲。 Yawai和ciacia何欣穗結緣,始自幾年前《英文歌》合輯裡的那首「編織」。Yawai不會樂器,創作歌曲都憑直覺哼唱。她說:常常一面開車一面唱歌給自己聽,唱著唱著覺得不錯,就打開手機錄下來。那些清唱的demo毫無節拍、和弦的自覺,ciacia聽了卻非常喜歡,她負責和聲編寫,曲子則交給「輕鬆玩」的高潮去編,最終成品讓Ya
繼續閱讀
與蕭賀碩談音樂人這一行

與蕭賀碩談音樂人這一行

不久前蕭賀碩參加「活屋十講」第一場,我沒去現場,但看了當天討論摘要,知道她談了很多這些年兼治幕前幕後工作,不斷進修,不斷在人人焦慮的圈子裡尋找立足點的心得,還現場示範了她因為迷上世界音樂而開始學的hang鼓。 打從她和冷笑話樂團在2013年發行那張精采萬分的《繆思,尋 Musicians》專輯,我就一直默默關注蕭賀碩在樂壇幕後工作的動向,覺得她始終頗有想法,出手都有技術含量,不與時俗合流,卻也始終低調。看了她在「活屋十講」的發言,我想是時候請她上節目,以專業音樂工作者的身分來好好聊聊這一行了。 我一直相信流行音樂這一行若要熱鬧,一定要在各個分工領域都有能力出眾的專業工作者:作詞、作曲、編曲、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