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陳粒

專訪陳粒

陳粒2015年的第一張專輯《如也》,一口氣塞了十五首歌,平地一聲雷,把她推上了中國獨立音樂圈的風口浪尖,如今儼然已有「準經典」的地位。她在節目裡很坦率地說:那張專輯她完全沒有進錄音室,所有作品都是用iPhone和GarageBand在她住的分租房裡錄的,唱錄編混通通由她一人搞定。倒未必是窮的問題,主要是不想處理人際關係,怕欠人情,怕意見不合,怕臉皮薄反倒委屈了自己,乾脆自己來吧。 《如也》收錄的「走馬」、「易燃易爆炸」、以當時情人姓名為題的「祝星」、還有她賴以成名的招牌曲「奇妙能力歌」,都成了後來演唱會上的萬人合唱曲。專輯雖然是低成本的DIY製作,成色卻絲毫不含糊,有鮮氣,有底氣。她之前曾經是
繼續閱讀
重回1988之台港男生篇

重回1988之台港男生篇

上次做了1988台灣歌壇男生篇回顧,最後播的是姜育恆「跟往事乾杯」,一面播一面覺得這首就該接馬兆駿「那年我們十九歲」啊!但節目沒時間了。 所以,這集節目就從那首歌開始放起,轉到陽光男孩周華健、伍思凱、高明駿,然後是文青蔡淳,再來聽台灣第一支發片的龐克團,傳奇的Double X。還有,怎麼能錯過1988唱遍全島,效應延燒東南亞的「愛拼才會贏」! 接著坐上飛機,我們去香港看看,唉呀,溫拿15週年,校長譚詠麟這年大紅到台灣啦。陳百強逆勢再起,張國榮許冠傑合唱「沉默是金」等於回應了風風火火的「譚張之爭」。Beyond、太極這兩個樂團都出版了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但真正引領風騷站在最高處的,是不朽的達明一派
繼續閱讀
好妹妹樂隊+空中現場

好妹妹樂隊+空中現場

在我認識的對岸音樂人之中,恐怕沒有誰,能比「好妹妹」把「台灣控」的潛力發揮得更淋漓盡致了。他們的團名來自孟庭葦的「你究竟有幾個好妹妹」,那是張小厚和秦昊初次試著合奏合唱,上網找「吉他譜」,百度跳出來的第一首歌。這樁事件不單給了他們兩個大男生一個過耳難忘的團名,更讓他們幾年後真的和孟庭葦一起合唱了那首歌。 他們最愛的歌,都是台灣七八十年代的流行金曲,2014的翻唱專輯《說時依舊》可以為證。講到鄧麗君、鳳飛飛、齊豫、潘越雲、蔡琴、梁弘志、小蟲、劉家昌、南方二重唱……,他們如數家珍,「阿宅指數」遠勝台灣同輩甚至長輩圈內人。張小厚和秦昊都能彈、能譜、能寫、能唱,兩人的和聲一聽便知有戲,那不只是緣份,也
繼續閱讀
專訪齊豫、潘越雲談《三毛作品15號:回聲》

專訪齊豫、潘越雲談《三毛作品15號:回聲》

《回聲》專輯1985年發行,副標「三毛作品第15號」。這是一張完整概念專輯(conceptual album),作家三毛用11首歌詞鋪陳了一生的故事,從苦悶的童年到失敗的初戀,之後出走沙漠,遇見真愛荷西,卻又猝逢變故,痛失牽手,度過黑暗的孀居歲月,終於試著重啟心扉,走向那一片夢田。 三毛一生大起大落的傳奇,是電影編劇都寫不出來的。然而1985年初,她拿著幾篇歌詞去找滾石「男三毛」段鐘潭,寫的都是情歌,想的是一張滾石集合旗下男女歌手演唱的合輯。三毛和流行樂壇結緣甚早,七十年代初,校園民歌風潮未起,她已經和李泰祥合作了「不要告別」、「一條日光大道」、「橄欖樹」──後兩首歌幾年後變成了齊豫的招牌曲。
繼續閱讀
專訪陳明章+空中現場

專訪陳明章+空中現場

陳明章帶著三位徒弟進了播音間,一人替師父拿一把琴,各有各的用處。架好麥克風,阿章師彈了幾下吉他,就說:「唉啊嘸電池啊!緊去買!」我以為他說吉他拾音器沒電了,又想不對啊,我們是用麥克風收音的。啊,原來是沒酒喝。他差徒弟去對面便利店,買了清酒,喝了,這才身心安頓。 不過畢竟阿章現在有妻有子,無論如何不能像以前那樣喝了,一罐月桂冠,稍微充點兒電,足矣。 訪談到後段,我說:阿章師你沒有在三四十歲喝死,表示老天爺留著你還大有用處。他慨嘆一聲說:當時也就只差一點點了,那時候落下的傷,都還在,持續提醒那曾經的失控和低潮。 2018,陳明章終於圓了他多年的音樂劇大夢:今年暑假,《再會吧!北投》將由吳念真導演搬
繼續閱讀
深度專訪邱比談《大放》

深度專訪邱比談《大放》

一年多不見,邱比簽給了ROKON滾石電音,進一步開展了他的創作事業:據他說,那不但不只音樂,更延伸到影像、服裝、文字、設計諸般領域,而他也在創作過程有了更多的「服務」的自覺──服務他心目中的群眾,也服務一起展開合作的新公司。 也因為有了滾石電音的支援,邱比的新專輯擁有他出道以來最豐富的製作資源,而他也確實沒有浪費這個機會,把編曲、製作、聲響配置的可能性都推到了極致。這次他和備受矚目的青年音樂人盧律銘合作編曲,兩人都有古典的底子,也都鑽研電影配樂,溝通起來有共同的語言,也都有冒險犯難的精神。合作的錄音師錢煒安這次也和邱比實驗了史無前例的錄音工法:《大放》是一張為當代青年人習慣的耳機播放和近場聆聽
繼續閱讀
重回1988台灣歌壇,男生篇

重回1988台灣歌壇,男生篇

整整三十年前,1988,解嚴第二年。蔣經國逝世,報禁開放,博愛特區爆發五二○農民抗爭事件。台股八個月內從5000點漲到8000點,再過兩年還會漲到12495點、再跌回2485點。1988,正好是泡沫經濟的開端。 那也是台灣唱片市場爆炸成長的年代,發片量、銷售量都在暴衝。「滾石」和「飛碟」這兩個創立不過六七年的新興品牌,儼然成為市場山頭,把台灣唱片市場帶入「製作導向」和「企劃導向」的時代。 這一年,YAMAHA舉辦「第一屆全國熱門音樂大賽」,把搖滾樂從「邊緣地下」的狀態拽到市場主流,也讓我們認識了那個叫張雨生的男孩,很快地,他就會讓我們知道他擁有的遠遠不只一把高亢的好嗓子而已。更老資格的搖滾客,
繼續閱讀
專訪鄭華娟+空中現場

專訪鄭華娟+空中現場

我沒有做過全面徹底的統計調查,但私心猜測,鄭華娟應該是當代中文流行樂壇詞曲作品數量最多的「專業作者」──我是說,「能夠兼治詞曲創作的幕後工作者」。不信的話,這裡有人整理過華娟歷年的詞曲作品,光這個清單,她參與創作的歌就有足足264首,而且這數字絕對不完整。 我以此相詢,她睜大眼睛說不是吧!不會吧!我反問那她覺得還有誰寫得比她多?她苦思片刻,說陳昇也寫很多啊,是的,陳昇確實寫很多,但他大部分作品畢竟還是寫給自己,我說的是專業詞曲作者呀。華娟楞了一下,不置可否,大概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吧。 作品數量多,還不算什麼。她出手的經典比例之高,成色之精,才更令人咋舌。而且,經常是「歌者人生轉捩點」的重量級作
繼續閱讀
張三李四+空中現場

張三李四+空中現場

上次錄訪「張三李四」是一年半之前,2016年七月。當時他們剛剛以首張專輯入圍五項金曲獎,並且拿下當屆「最佳演唱組合」獎。那天四人到齊,在錄音室玩了五首現場,開心過癮極了。 2017年,「張三李四」又以「拆」的MV拿下金曲獎「最佳音樂錄影帶獎」,並入圍不只一個國際影展,風光跨到電影圈去了。不明就裡的人或許以為「張三李四」總算走運了,從此一帆風順,殊不知事實上剛好相反。 這一天來到「耳朵借我」的「張三李四」,也是四人到齊,但只有團長張三(張錫安)是上次見過的,其他團員全部是新面孔。時間逆推回去,上次見過他們之後大概才一個月,「張三李四」原始陣容就撐不下去,宣告解散。原因很簡單:窮。 儘管拿了獎,也
繼續閱讀
專訪許含光+空中現場

專訪許含光+空中現場

許含光,今年即將25歲。他寫詩,寫歌,作曲,從小就學鋼琴小提琴,後來接觸搖滾樂,開始彈吉他學編曲。首張專輯《曖曖》他親自擔任製作、編曲、詞曲、演唱、也彈了絕大部分的吉他。 話說六年前他去「金曲音樂節」工讀,輾轉認識了陶喆。當時他還在玩樂團,陶喆聽了他們的歌,決定簽下來,看看能玩出什麼。當時當然不可能想像,第一張專輯竟然等了六年才成真。 倒也不是求好心切,才慢慢磨六年,而是這段時間,許含光也面臨自己創作人生的大顛簸:樂團成員彼此有了裂痕,宣布解散,原本和他搭檔創作的哥們兒也離開了,他必須自己補上原本不太理會的部分,學樂器、學編曲。陶喆倒也不急,儘他慢慢來。 翻開幕後人員名單,不少厲害名字都來助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