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專訪方大同

深度專訪方大同

方大同說:他之所以願意花四年做童書繪本,初衷是想報答他的母親梁玉蘭:方大同還很年輕的時候,梁女士在上海開辦英語教育中心,念高中的方大同剛剛開始摸索寫歌、編曲,便替母親編的教材編寫兒歌,酬勞是一部他當時很想要但買不起的MIDI鍵盤。方大同寫了足足一百首歌,據說用了不少R&B、Soul的元素,那是他專業音樂人生初期階段的一次練功機會。 後來方大同事業蒸蒸日上,梁女士也退出教育事業,替兒子打理事務。但是他心裡知道,母親對教育工作還是很有想法的。《艾美夢遊》系列繪本,便是在這樣的基礎做出來的:方大同親自編劇、四處物色畫家,最後找到一位西班牙畫師,禮聘到香港,密切溝通、反覆修改,好不容易,才在今年推出第
繼續閱讀
深度專訪徐佳瑩

深度專訪徐佳瑩

第一次錄訪LaLa是2009年,她發第一張專輯,和師父蘇通達一起來上節目。後來,LaLa每次發專輯都會在播音室和我見面。2017年底她發了第五張個人專輯《心裡學》,我們於是錄了第五次的專訪。 距離上一張專輯《尋人啟事》已經三年半了,這段時間,LaLa經歷了翻天覆地的一場奇幻之旅:2016年,原本發誓在「超級星光大道」之後不再參加選秀節目的她,豁出去參加了中國「我是歌手」選秀節目,在對岸名氣暴漲,一夕之間多了幾千萬粉絲。原本規劃的新專輯,也因為「我是歌手」與之後的各種事務,拖延了下來:從2016到2017年,她演唱了足足十幾首電視、電影、網路劇和遊戲主題曲,辦了巡迴兩岸三地加上東南亞的「日全蝕」
繼續閱讀
施文彬談《文跡奇武情歌選》

施文彬談《文跡奇武情歌選》

二十年前,施文彬和武雄的組合「文跡奇武」在1998年以《安怎死都不知》橫空出世,改編、諧仿西方流行經典,「七仔」、「誰是老大」那樣的突梯暴衝之作,是多年來樂迷津津樂道的奇花異果。 21世紀初,唱片業崩盤,「文跡奇武」改編西洋經典作品的企劃必須花大錢購買原版版權,想來無以為繼,誰知道2010年他們竟又出了續篇《麻雀雖小》,2014年出了第三輯《歸組害了了》不再「一比一」地改編,而是「風格近似的翻玩致敬」,樂風致敬改編的對象也擴大到台灣樂史經典。「文跡奇武」在21世紀發行的前兩張專輯,生動深刻地紀錄、反映了當時台灣政治、社會、經濟、教育、文化各方面的焦慮和苦悶,是我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奇葩經典。 20
繼續閱讀
專訪陶曉清談《生命的河流》

專訪陶曉清談《生命的河流》

新年元旦首播,當然要邀最特別的特別來賓!歡迎我娘Cora Tao陶曉清! 今天播的歌都是這位來賓選的。看下這期節目的曲目,你就知道她的音樂品味,守備區既深且廣。 《生命的河流》是陶曉清述說自己七十年人生的故事,也是為了回報恩師陳怡安《人生七大危機》的一場深度書寫。這並不是一般定義的「自傳」:她以自身經驗為案例,寫每個人幾乎都要經歷的不同階段「七大危機」:出生、上學、青春期、大掙扎期、中年、老年、死亡。讀這本書,有些故事我是見證人,有些我第一次知道,還有一些,我原本以為我知道,後來才知道我不是真的知道。 我娘挑選這些歌,每一首都呼應一段她自己的生命故事,從童年成長時代,到後來進入職場,成為名主持
繼續閱讀
深度專訪黃連煜+空中現場!

深度專訪黃連煜+空中現場!

要說台灣樂壇有誰稱得上是bluesman,也就是說,不只玩blues,還要能讓blues那股攪和著酒氣的泥炭味、江湖味滲透到骨頭裡,要夠深沈,夠老辣。想來想去,也只有黃連煜了吧。至於這位bluesman是不是曲曲都唱12小節藍調,則無關宏旨矣,反正狀態活得對,不管唱什麼,精神上都是blues了。 黃連煜的客家山歌民謠搖滾,對我來說,就是屬於台灣這片土地的,bluesman的氣味。 阿煜哥上張專輯《山歌一條路》是無庸置疑的經典,這張標題既然叫《黃泥路》,感覺似乎是前作未竟之業的延伸?阿煜哥卻說,這個純屬巧合。對他來說,《黃泥路》更像是推倒重來的全新嘗試,誠然,前些年遠赴華南采風的材料,再次出現在
繼續閱讀
深度專訪王希文

深度專訪王希文

聖誕節,來聽青年世代最受歡迎器重的配樂作曲家王希文吧。 認識王希文也有一段時間了。之前早就耳聞這位美國學電影配樂拿了碩士回來的青年,作品橫跨電影丶電視丶劇場丶演唱會丶唱片製作丶編曲⋯⋯,在他這一輩的台灣音樂人之中,是少見的可以處理大編制管弦樂丶又能在一定條件限制下做出精緻古典跨界風格的編曲家。 等他和許哲珮共同製作了我極喜歡的《搖擺電力公司》,兩人一起來上節目,做了幾首mini live,之後又去看了他擔任總監的「瘋戲樂工作室」cabaret 演出,我才見識到希文還是非常厲害的吉他手。 這幾年,王希文屢屢提名大奬,儼然已是當今最搶手的編曲人丶配樂作曲家。前陣子看了他最新的電影配樂作品《帶我去月
繼續閱讀
深度專訪孫燕姿

深度專訪孫燕姿

《跳舞的梵谷》發片以來,孫燕姿一天要趕好多場通告,走進播音室的她,看上去有一點疲倦。聽說前兩天的通告,講到嗓子都有點兒燒聲了,讓歌迷好心疼。不過工作歸工作,既然來了,不能不讓她多說一點,那就試試看能不能讓她在這個通告愈訪愈開心吧。 紮紮實實兩小時節目,錄到後面,孫燕姿總在關麥放歌的時候自顧自跟著監聽喇叭唱起來。我想,她應該是滿開心的。 這是我第一次訪問孫燕姿。放完第一首歌,我的第一個問題是:這張專輯,她不但擔任製作統籌,也是mastering producer母帶後期處理製作人。請問,母帶後期處理是什麼意思?她為什麼要親自做這件事? 於是我們就從這個錄音工程的名詞聊起,順帶聊到了混音與編曲。她
繼續閱讀
深度專訪黃中岳

深度專訪黃中岳

黃中岳說,他和張雨生在「河」那首歌不朽的雙吉他對飆,原本不會發生的。說來奇怪,在錄《口是心非》專輯那段時間,張雨生的生理時鐘發生變化:不管前一天多晚睡,次晨八點都一定起床。既然錄音室下午才開工,也沒別的事,那就練琴吧。於是張雨生天天卯起來練琴,手感很順,乾脆把整張專輯的吉他都自己彈掉了,包括「河」最後那段一分四十秒的雙吉他,本來是他自己和自己對彈。 不過後來,他在《吻我吧,娜娜》音樂劇現場天天和黃中岳一起彈琴伴奏,聽他彈得不賴,便邀他一起來補錄這首歌,把兩把對彈的其中一軌吉他換成黃中岳。中岳想,反正萬一、至不濟,還有原版留著備用,沒什麼好顧忌的,那就豁出去了。就這樣留下了堪稱台灣搖滾史最驚人的
繼續閱讀
為翁嘉銘送行

為翁嘉銘送行

翁嘉銘告別式前兩天,在臉書和他的朋友閒聊,才知道他曾經以「李牆」的筆名寫過好幾首歌詞,潘越雲、李泉和劉德華都唱過他寫的歌。我搜了一下,這些年他發表過的歌詞,足以做一小時的節目了,最早可能是陳昇和阿潘合作《純情青春夢》專輯裡的「看見船就流眼淚」,最後可能是阿修Nawan的「再見再見」。那幾首歌,是這集節目的起點。 重新翻閱他以《從崔健到羅大佑》和《迷迷之音》兩本樂評集重新編纂的《樂光流影》,又再次讀了他近來的專欄稿,不禁感嘆翁嘉銘真是趕上了兩岸流行樂最是元氣淋漓的時代,而他也真是沒有浪費生命,盡其所能地經歷了好多好多精采的場景:地下搖滾、新台語歌、中國搖滾、原音浪潮、銳舞文化、新客語歌、獨立音樂
繼續閱讀
與葉雲平回顧2017

與葉雲平回顧2017

認識葉雲平超過二十年了,自從我有了自己的廣播節目,年年都會找他來分享這一年聽到的有趣音樂,從兩岸獨立音樂到西洋搖滾,我總仰賴他一年一度的分享來替我補補課,讓我聽聽自己遺漏了的好東西。 雲平在他初訪Alian電台的這期節目,決定把眼光放回我島,從電音聊起,續及嘻哈,再聽搖滾。這裡很多歌曲都是我錯過了的,謝謝雲平,讓我們大開耳界。 播出曲目: 伍佰&China Blue / 釘子花(Lil Pan&Double Remix) 伍佰&China Blue / 愛你無目地(DJ Noodles Remix) April Red / 渴望 孔雀眼 / 鮮紅 Gaweed / 柑仔店 BR / BR 小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