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節專題】以詩入歌不簡單

【詩歌節專題】以詩入歌不簡單

適逢台北詩歌節,「耳朵借我」會有四期同步播出的特別節目,之前已經播了詩人楊澤的專訪,下星期會有歌手王榆鈞來分享她喜歡的東西方詩歌作品。 今天這期,專心聽一些台灣創作歌史上嘗試「以詩入歌」的作品,也就是說,先有了詩,才由音樂人譜成曲。這樣的處理方式,把原先是書面的詩句轉化成聽覺的材料,牽涉到的技術細節,學問很大。而這期節目播出的歌,都是我心目中特別厲害的,精采的實驗,把文學引渡到流行樂的天地,拓寬了詩人的影響力,也充實了流行樂的語言質地。 播出曲目: 萬芳 / 迴旋曲 殷正洋 / 迴旋曲(Live) 齊豫 / 迴旋曲(Live) 楊弦 / 帶你回花蓮 齊豫 / 答案 胡
繼續閱讀
專訪鍾適芳談2017流浪之歌音樂節

專訪鍾適芳談2017流浪之歌音樂節

不知不覺,「流浪之歌音樂節」已經辦了十五年!這十五年來,多少世界一流的音樂人,因為這個活動遠道來台灣,不只讓我們見識了這些絕對不同於傳媒主流風格的音樂人,更讓許多來台演出的藝術家有了跨界碰撞合作的機緣:若非流浪之歌音樂節,林生祥不會認識平安隆和大竹研,烏仁娜不會和徹米哈尼父子合作,鍾玉鳳也不會開展她那些驚人的跨國跨界企劃,恐怕更不會有「藍。掉」,此外還有更多更多……。 今年的流浪之歌音樂節主題「我不在房間」,著重在女性音樂人,適芳帶了她們的歌給大家嘗鮮,從北歐薩米族到非洲索馬利蘭到南美阿根廷,每位音樂人都有鮮明的魅力。這個音樂節最好玩的就是促成背景各異的音樂人敞開心胸跨領域合作,今年,台灣
繼續閱讀
專訪羅大佑+未發表珍稀作品放送(續)

專訪羅大佑+未發表珍稀作品放送(續)

(羅大佑攝於1982年台北) 重磅!大量初次「出土」珍貴錄音大放送!同樣的話再說一次,這期節目應該會被歷史記住。 話說9/11播出的那期羅大佑專訪,只來得及放一小部分錄音前一天才拿到的「賀立時tape」──資深廣播人兼音響發燒友賀立時先生珍藏近四十年的一捲羅大佑demo錄音,大部分是1978到1979年間羅大佑在住處用一台Teac 3340盤帶機搭上鋼琴、吉他錄的自彈自唱,少部分是在麗風錄音室和樂團一起做的試錄。 那天錄完,我欲罷不能,硬是厚著臉皮請他延後下一個通告的時間,拉著羅大佑又錄了四十分鐘,除了多放幾首那捲錄音帶裡的珍貴demo,也放了家母陶曉清2015年整理資料找到的兩首極
繼續閱讀
深度專訪DJ Mykal a.k.a. 林哲儀

深度專訪DJ Mykal a.k.a. 林哲儀

DJ Mykal a.k.a. 林哲儀,這名字在台灣電音圈子如雷貫耳,但直到世大運閉幕式為止,普通聽眾大約是不清楚的。那場閉幕式十五分鐘的DJ set,引來排山倒海的批判和罵戰,遠遠出乎當事人的預料,恐怕也是「電音」和「DJ」在我島首次掀起這等規模的反應。 不過,以往許多人聽到電音二字,可能只會聯想到搖頭趴和電音三太子,這段在台灣有史以來最高等級運動賽事的閉幕式首度正式安排的電音演出,連帶後續的大規模論戰,也讓許多普通聽眾,初次對「電音」和「DJ」多了進一步理解的機會。 這集節目,我從頭放了那十五分鐘的DJ set,讓當事人現場解說這段音樂背後投入的心血和設計的想法。他也說:當天現場演
繼續閱讀
深度專訪詩人楊澤

深度專訪詩人楊澤

瑪麗安,在旋轉旋轉的童年木馬 在旋轉旋轉的唱槽上,我的詩 我的詩如何將無意義的苦難化為有意義的犧牲? ──在畢加島,楊澤 感謝「台北詩歌節」居中牽成,讓我能和詩人楊澤暢談一個七十年代文藝青年的詩歌養成。這期節目除了我送他的開場歌,Leonard Cohen七十四歲唱的實況版So Long, Marianne,所有曲目都是楊澤親手挑選的──啊,熟讀楊澤的朋友一定知道,用So Long, Marianne開場,是向楊澤早年詩中那反覆呼求慕盼的「瑪麗安」致意。 節目上半,我們從楊澤成長的故鄉嘉義說起,童年逛的像是收集了全世界所有美妙音樂的唱片行,電影院門口廣場目睹文夏帶四姊妹登台
繼續閱讀
專訪羅大佑,珍稀demo/實況首播+空中現場

專訪羅大佑,珍稀demo/實況首播+空中現場

我想,這集節目是值得被歷史記住的。先別罵我自吹自擂,且聽我細細道來: 羅大佑七月底發行新專輯《家III》以來,開了臉書帳號認真寫了好多文字,親自去中國「知乎」平台回答網友問題,上遍了所有能上的平面電視廣播通告,堪稱他出道以來最配合、最投入宣傳的紀錄。他說,這年頭做媒體不容易,和大家聊一聊,也順便讓自己熟悉更新一下現在的大環境氣氛,和老朋友敘敘舊,也多認識些年輕人。 我1983年初看羅大佑演唱,1995年初次和他做採訪,之後這些年,我又訪過他很多次:出書、出專輯、組縱貫線、個人演唱會、電影原聲帶……,辦過不只一次公開對談,寫了不知道幾萬字的文章,算得上是「羅大佑專業戶」了。我想,這次
繼續閱讀
深度專訪左小祖咒

深度專訪左小祖咒

「搖滾師」、「跑調鼻祖」左小祖咒,認識了陳昇這個匪類之後,連續參加了八屆的陳昇台北跨年演唱會。台灣聽眾從一開始的驚愕抗拒(他說:有娃娃嚇哭了,大人都離座去拉屎拉尿),到現在(或許不無認命地)接受或者習慣,甚至培養出若干台灣歌迷,我想左小應該很高興吧。他卻說:每年來參加昇哥跨年,至少少掉兩場大陸跨年檔商演哪。但是沒辦法,跟昇哥都講好的嘛。 陳昇的歌在對岸通通被下架了,左小祖咒義不容辭用自媒體替他宣傳,包括一篇很誠懇的點評近作《歸鄉》,甚至還在現場演出唱了「把悲傷留給自己」。這可是左小祖咒哪! 所以,要讓不見得熟悉他的台灣聽眾最快進入狀況,還是得從陳昇說起。畢竟近年他倆的作品互相滲透影響,
繼續閱讀
深度專訪桑布伊+空中現場

深度專訪桑布伊+空中現場

初次訪桑布伊是2013年,他出首張個人專輯《Dalan路》。他擁有足以震撼聽者的歌聲,和沈澱多年,厚積而薄發的作品深度。後來他拿下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他穿一身族服,邀母親一起緩步上台,在小巨蛋一萬多位觀眾面前單膝跪地,讓母親為他戴上祈福的花環。 致詞時,桑布伊邀請所有入圍的原住民歌手一起上台,大家一起站在後面,拿著「守衛東海岸」、「拆美麗灣」、「拒絕不當開發」、「拒絕遷葬」、「反核反核廢」的標語。桑布伊說:「老人家告訴我,原住民存在的價值,就是與萬物、大地共存,所以我們現在存在的價值,就是要捍衛土地、捍衛海洋、捍衛水、捍衛山林、捍衛空氣。」 四年過去,桑布伊出身的卑南知本卡地布部
繼續閱讀
專訪「風和日麗唱片行」查爾斯、凱特

專訪「風和日麗唱片行」查爾斯、凱特

獨立廠牌「風和日麗唱片行」十五年了。多年來逐步擴大營業規模,目前員工「多達」六人,累積發行實體專輯四十幾張,「風和日麗連連看」音樂節辦到第三屆,並且開了一家咖啡店兼唱片行門市,儼然文青必踩台北景點。 創辦人查爾斯和總監凱特一起來上節目,主要聊三件事:新發行由何欣穗製作統籌的獨立音樂童謠專輯《Pillow Songs枕頭之歌》、即將在週末宜蘭登場的第三屆「風和日麗連連看」音樂節、和十五週年紀念冊《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 「風和日麗」曾經讓黃小楨、何欣穗重返樂壇,曾經促成「自然捲」創團發片,讓我們有了奇哥和魏如萱這兩位將才。929的吳志寧、創作歌手黃玠,如今也都成了青年世代音樂人的指標
繼續閱讀
專訪柯泯薰+空中現場

專訪柯泯薰+空中現場

柯泯薰曾經很不喜歡自己,她說:曾經打算把自己丟掉。不喜歡這個身體,不喜歡這個聲音,不喜歡這個人生,「覺得這個身體只是用來浪費日子,一天天老化」。 後來她聽到腦袋裡一個聲音說:走吧,去旅行。於是拎著吉他,隨便抓了幾件換洗衣服,買了張車票,去了趟玉里,待了一陣子,和山說話,和海說話,和原住民朋友聊天,心漸漸定了下來。她先待在海邊,又去了山裡,認識了住在池上的乾爹。乾爹說:靠海的人是勇者,山上的人是智者,你去過海邊,所以是勇敢的人了,現在,你要當一個有智慧的人。 那趟旅行救了她。柯泯薰從此開始學習喜歡自己,重新認識自己,並且慢慢靠近心裡的聲音,用她的話來說,就是讓自己「住到」她寫的歌
繼續閱讀